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
『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』
本心就是自己,不认识自己,所有的修行都是心外求法。心外求法就是邪道,会使人走入黑暗崎岖,终而堕入万恶深渊。学佛无他,就是明心见性。只要认识自己,就是明心见性。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人格,这样即可称为体悟真理的丈夫,还可以做人间的导师,亦可为天人之师,也是一个觉者就是佛。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这一段话,五祖弘忍大师告诉六祖慧能大师学佛修行的关键,也让我们体会历代弘法大师,总是慈悲的破邪显正,让众生走上光明大道,获得生命解脱。
学佛修道要正确,思考就要正确,思考要正确,首先要先认识自己。这个自己不是部份的自己,是全部的自己。真正认真生活和修行的人,必须从自己开始,必须被动的觉知自己的一切情绪、感觉和行为。然而,我们做得到吗?大多数人都做不到,因为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。我们的教育只会要求成果,我们的宗教只会追求功果,我们发明种种的方法让修行能得到果位,这些方法有点灵、会灵、启灵、通灵、拜拜、打坐等等一堆方法数不完也学不完。这些东西,根本来说就毫不真实,只是逃避生活的借口,让我们学会更加强辩去怪罪别人,而自认为自己走出自己的路。了解自己并不容易,需要某种的觉知、某种的觉察。这种觉知、这种觉察必须在我们不批判、不谴责、不辩驳的时候才会出现。因为一有批判或谴责时,这时就是情绪在主导,就会阻碍了解的过程。谴责一个人,我们就会和他疏离,就不再了解对方。对人、事唠叨不休,便看不到真相,所见到的只是自心的投射。认同或崇拜某人,也是不会了解他。对自己有批判、认同、自恋时就会看不到自己。被动的觉察自己,真的很难,难在一堆世俗情绪影响。不过这种被动的觉察却能够产生一种了解,打开一道了解自己的门。
自古以来,「认识自己」一直被拿来讨论,哲学家用理论在说明,但是却被专门用语给复杂化了。有的人很聪明饱读经书,而且很会引经据典写文章,但如果不认识自己,这一堆学识只会让自己活得很肤浅。因此,人有没有可能彻底的认识自己?我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,生命就是建立一连串关系,这些关系也是自己的投射。所以,关系也是一面镜子。这一面镜子里,可以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、情绪和感觉。这面镜子观察自己,因此认识自己。认识自己和周遭人、事、物的关系时,就会了解自己。不了解自己和人、事、物关系的全部意义时,必定会产生冲突和对立。我们只能透过关系来观察自己,这也是最简单又方便的工具,没有其他可以观察自己的工具了,因为众生就是我,我就是众生,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关联。
观察自己和认识自己是完全不同的。我学着认识自己,在学习过程中,希望有人指点我如何去做,并且听从师父、通灵专家的见解,然后我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观察自己,企图对自己产生认识,显然这是行不通的。如果我们真想要认识自己,绝对不能藉由专家、师父的眼睛来看自己,这些外来的意象只会阻碍我们的观察,一堆累积的知识只会腐败我们的心。观察是一种当下的行为,不是连接过去相关的看法,认识则是一种处在过去和未来的相关连。只要有人说我开悟认识自己,显然的什么都没有认识,认识的只是自我幻影。观察是一种持续不间断的过程,它不会在观察中产生认识,认识一产生观察就停止了。现今的教育,塑造一堆僵硬的概念,也认识很多观念。就拿颜色来说,黑色成为一种概念时,只要是黑色看起来就一样。所有的法门、想法、概念、认识都在破坏观察。当我们没有色彩的知识累积,我们观察到黑色时会非常的敏锐,将有八万四千种的黑,不同的黑色有不同的故事。单纯的颜色都如此的变化万千,更何况是周遭人、事、物的关系不断在改变,不断有新的想法。观察当中就会认识,这是一种没有经验的认识,这时就是一种了解,很自由在自在的了解。观察自己、认识自己、了解自己这三者永远活在当下,永远保持新鲜的,就没有「我」的存在,慈悲会开花,也就是真正自由之境。
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和问题,只因人们不能真正了解自己。了解自己就不会被烦恼所扰,业障自然消除,所有的苦难自然消灭。了解自己之后,有没有修行都没关系,自己自然在修行。有没有供养看不出来,而其实已供养自心三宝。有没有布施不在意,而其所施胜过七宝。有没有诵经、持咒和抄经在其次,而十二部经无不通晓。了解自己就是从根本下手的功德和果报。不了解自己时,一边在修行消业时,另一边还是在造业;一边在断烦恼,烦恼又会从另一边滋生。了解自己是智慧的开始。了解自己和人、事、物的关系,就是了解自己。所以真正在修行的人,必须从自己开始,觉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。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动作,也是每一刻都在了解,因此在这每一刻都是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