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议论人非──人我都不愉快的事
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有一个熟练的习性,就是讲别人的不是。有时候习惯到自己浑然不知,事过境迁后才会发觉。然而仔细研究这种习性对生活的影响,马上就能看出这实在不是什么能令人愉快的好事。
动机
为什么会喜欢批评别人呢?我有一位老师说得很好:「你跟一位朋友聚在一块儿,讲这个人的不是,论那个人的不对,然后再议论其他人的错误和缺点。最后,你们两个人都觉得很舒服,因为结论是世界上最好的就是你们两个人了。」
如果好好内省一番,只怕我们得承认他所言不差。很多人会错以为,别人是错的、不好的、一无是处的,比较起来,自己一定是对的、好的、又有能力的;这是由于自己的心不安定的缘故。把别人看低,自己就有自尊,这会有用吗?这根本是行不通的。
另外,生别人气的时候也会论人长短,这时候的原因林林总总,有时候是为了想把别人拉到自己这边。「如果我先一步把我跟宝柏吵架的事跟别人讲,让他们觉得宝柏是错的而我是对的,那他们就会站在我这边了。」而在这想法之下的其实有个念头:「如果别人认为我对,那我一定是对的。」这是在还没有诚实自审动机与行为之前,想要先说服自己:问题不在我身上。
还有别种情况,是由于嫉妒心的缘故,希望跟别人一样受到尊重与赏视。我们心里想的是:「如果别人能看到那些我觉得比我优秀的人的缺点,那么别人就不会推崇与支持他们,就会转而赞赏我、帮我了。」也可能这么想:「如果老板认为这个人不够优秀,就不会提拔他而提拔我。」这种策略有没有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赏识呢?答案当然没有。
有的人用自己懂得的一点点通俗心理学的皮毛帮别人作「心理分析」,给人扣帽子、毁谤别人。譬如,「他是墙头草」或「她有妄想症」等等,听起来好像我们对人家的内在能铁口直断似的;而事实上是因为个人的自我被轻蔑了,所以反过来贬低别人某些特质。随性轻率分析别人特别易造成伤害,因为这种不公可能会让第三者产生成见或疑问。
论人是非,也是一种不愿意面对痛苦情绪的手段。举例来说,亲爱的人很久没有打电话来了,我觉得伤心,或觉得他不理我了;我便批评他靠不住、不为我设想,而不去感受因自己的执着产生的痛苦。
结果
论人是非的结果是什么呢?首先,人家会把我们当作是爱讲是非的人,不值得信赖,怕我们会把他们的事加油添醋传出去,坏了他们的名声。我对老爱埋怨别人的人会小心提防;我猜想如果他们会讲别人的是非,难保以后他们不会也讲我的是非。换言之,老是批评别人的人很难让人信任。
其次,那个有过错被我们到处宣扬的人,我们还是得跟她打交道,她迟早会知道我们讲她什么,而且话传回她耳朵里的时候,都已经被渲染过了。她也许会为了报一箭之仇而讲我们的坏话──这虽然不是什么成熟的举动,但跟我们的所作所为不相上下。
第三,有的人听到别人犯了错,心情就会被鼓动。譬如,办公室里有个人在某人背后讲他如何不好,大家听了可能会引起公愤,同仇敌忾跟那个被骂的人作对。这会引发公司里诽谤中伤的流言四起,而形成派系、小圈圈。这对工作环境和乐有益吗?一点也没有。
第四,我们在挑剔别人的错误时,心里会快乐吗?注意力放在负面或错误的事情上面,心里是不会快乐的。像「阿素脾气很坏。阿久把差事搞砸了。丽丝没能力。山木不可靠。」有这种念头,自己的心情也不会愉快。
最后,说别人坏话,造下了别人说我们坏话的因。也许这一世被我们所批评的人看轻,也许来世被别人冤枉。如果别人对我们粗言恶语,我们得回想:这是自己的行为得来的结果。以前造下的因,现在果报来了,以前我们把负面的能量放到宇宙里和自己的心识里,现在它回来了。倘若问题的主因是自己当初创造的,那么就没有什么好生别人的气,也不应该责怪别人。
类似情形
有几种情况看似议论人非,然而也许是合宜或必要的。这些例子虽然像是在批评别人,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。有什么不同呢?就在动机。议论人非有恶意的成分,动机是为了自己,因为自我想从中得些好处,想要让别人难看以增添自己的光采。而另一方面,适度的提到别人的过失是出于关心或慈悲,是想要澄清事实、防祸患于未然,或助一臂之力。
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。假设有人请求自己写推荐函,而此人条件不好,我们得说实话,把此人的才干及缺点都说出来,这样未来的雇主或房东才有依据可以决定此人是否符合资格。同样的,我们或许该先对人提醒,某某人有哪些性格倾向,以免日后出问题。这两种情况的动机都不是在揭人之短,也没有加油添醋。相反的,我们有好的动机、尽量不偏颇的陈述自己的意见。
有时我们或许会怀疑,自己对某人不好的看法是否有狭隘偏颇之嫌,便会找一位不认识此人的朋友谈一谈,这位朋友可以帮助我们从别的角度来看。如此一来,对于如何与那人好好相处,便能够得到崭新又有建设性的观点。朋友或许也会指出我们自己的防御区──也就是特别敏感不能碰、一碰就马上自卫的地方──或许是因此而夸大了那人的缺点,这样我们就可以改进缺点。
也有另外一种情形是,我们也许不太明白某人的做事方法,因而向一位也认识此人的朋友请教,以便多了解此人的背景,此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可能是如何,或者我们该如何看待此人比较恰当。也或许我们需与某人来往,但觉得此人可能有些问题,于是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,好多了解一下应对进退之道。在这两个例子当中,我们的动机都在想要帮助对方,想解决问题。
还有一个情形是,朋友可能不知情地做了一件有害的行为,或是做的方式令人敬而远之。为了不让他因这样的错误而得到不好的结果,我们可能必须跟他说明。但我们不应该用指责的语气或评判的心态来说,而是以悲悯心点出他的错误,希望他改正。不过做这种事时,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希望别人依照自己的意思改变。人往往必须由亲身体验来学习;这是旁人不能左右的事情,我们只能在一旁协助。
调整心态
为了不要再挑剔别人的错误,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爱批评别人的习性。就算嘴上什么都不说,但只要心里还有轻视损害别人的想法,就可能会以别的方式表现出来,好比不屑的眼神,在社交场合故意不理不睬,或在别人提到此人名字时,翻翻眼珠之类的。
批评挑剔的相反面,就是留意别人的优点与善行。这是训练自己的心去看待别人好的那一面,而不是老看自己不喜欢的地方。我们要变成颓丧、孤僻、怨苦,还是要快乐、开朗、有爱心,就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训练。
我们来试试培养这种习惯,留意别人的美丽、可爱、敏锐、勇敢、不屈不挠、充满希望、善良与喜欢鼓励别人。注意力放在这些上面,对别人的过失就不至于小题大作,对人自然就会态度愉悦、言语温和,不但会感染四周的人,自己也因而更知足、更快乐、更有爱心。我们生活的质量就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体验,是喜欢挑别人的错误,还是欣赏别人的优点。
如果专看别人的错误,可就错失爱别人的机会。为了培养自己有正面的心态,我们要用善解的心态诠释外境,而不是用有毒的念头来喂养自己的心灵。
如果挑剔人的毛病已经变成习性,那么对待自己可能也是这个样子,结果可能就会看轻自己。如果看不到自己的人生多么宝贵,机会有多么的好,看不到自己内在的佛性,那真是大大的不幸。
因此,我们要开心起来,对自己慈悲一点;一方面接纳自己现在的种种,一方面努力求上进。这并不是说自己有错任其不管,而是不要瞧不起自己的弱点。我们很庆幸生而为人,并且对自己的善根及已具备的人格特质有信心。
什么样的人格特质呢?能聆听、微笑、包容,以及不以小善而不为。今日大众已不重视身为人的真正价值,而只顾着迎合他人、哗众取宠。我们需要再回头欣赏平凡的美,不要再被高高在上的人、粉饰光鲜亮丽的人和名人等所迷惑。
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喜爱,希望别人能看到并认同自己的优点,希望别人的关心、尊重。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判、挑剔和被排斥得好像一文不值。培养出欣赏自己和别人美德的习惯,大家都会觉得快乐。由此产生爱心,爱自己也爱别人。把挑毛病的习惯改掉,大家就都不会受苦。
这是心灵修持的心要,所以尊者达赖喇嘛说:「仁心即是我的宗教。」
虽然,我们也许仍会看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完美,但我们的心比以前要温柔、宽大、包容。如果别人相信我们的真心关怀,而且珍视他们内在的优点,也就不会太在意我们看到他们的过失了。
同理心与慈悲的言语
对治说长道短的方法,是对人怀着同理心与慈悲心说话。对修行人以及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来说,这点很重要。别人有优点,我们当面赞美他,在他人面前表扬他,这样不但自己开心、环境也会更和谐,对别人也有好处。
赞美别人应该是我们每天生活以及学佛修行的一部分。试想,我们若练习把心放在别人的才华与优点上,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我们自己和别人都会更愉快!人缘会更好,家庭、工作、生活会更和谐。我们将这些善行的种子种在心识里,为修行、为当下,都种下了关系和睦的因。
有个有趣的实验,就是每天尽量当面或背面称赞别人几句,一个月后,试试看,这会使我们更留意自己说话的内容及动机,促使我们改变视野,去留意别人的优点,而且也会明显的改善人际关系。
几年前,我在佛法课堂上拿这个当作业,鼓励大家赞美别人,即使是自己不太喜欢的人也要勉强去尝试。过了一个礼拜我问学生作业作得怎么样。一位男士说,第一天对某位同事,他还得努力编出几句好话;然而此后那人对他比以前好很多,他就比较容易看到那人的优点,好话也就更容易说出口了!
转自"调伏自心"一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