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月端午取午时水
端午节乃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庆之一。端午之水,人称纯阳之水属「节气水」,因为端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。

李时珍在「本草纲目」该药集解项下曰:「一年二十四节气,一节主半月,水之气味,随之变迁,此乃天地之气候相感,又非疆域之限也。」
贾铭的「饮食须知」里也如此记述:「节气水,……立春、清明二节贮水,曰神水,宜制丸散药酒,久留不坏。谷雨水取长江者良,以之造酒,储久色绀味洌。端午日午时取水,合丹丸药有效。五月五日午时有雨,急伐竹竿,中必有神水,沥取为药。小满、芒种、白露三节内水,并有毒,造药,酿酒、醋及一切食物,皆易败坏;人饮之,亦生脾胃疾。立秋日五更井华中,长幼各饮一杯,却疟痢百病。寒露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四节及腊日水,宜浸造滋补丹丸药酒,与雪水同功。」
在台湾民间对于端午节正午时取水的风俗,其实也反映在谚语中:
「午时水,食肥搁水。」、
「洗午时水,无肥也水。」、
「午时水饮一嘴,较好补药吃三年。」、
「午时洗目睭,明到若乌鹙。」
五月是夏季之首,自古即有「恶五月」的说法,亦有「毒月」、「恶月」的别称,认为五月不祥,不但在古代有孟尝君五月五日生,谓其不可养,台湾民间传统里也视五月不宜论及婚嫁,且五与误谐音,谚语所谓「五月某会相误」;在早期的台湾社会,卫生条件造成传染疾病容易蔓延,尤其进入夏季,炎热更是滋长病菌,因此民间就以插菖蒲艾草、配戴香包、饮雄黄酒、喝午时水等各种仪式,达到除瘟辟疾的目的;端午正午时取水的习俗至今在台湾各地仍普遍流传,都是从心理与生理上,增加面对自然环境的信心。
关于「午时水」传说的由来有此一说:当年郑成功占领台湾,部队于端午节时刚好行到大甲镇的铁砧山,却苦于找不到水源;于是郑成功在午时时分,将配剑插入地下,拔剑后涌出阵阵的山泉,于是以「剑井」命名。又加上自古铁砧山就盛产各种仙草灵药,在传说的渲染下,「午时水」就变得更加神奇了,每年端午节午时就有数千的民众前往剑井取水。
端午取午时水之意义,依史料记载:端午之日系接近夏至,宋朝称之为「天中节」,一般民间皆认为过了端午,才是夏天的开始,依台湾俗谚:「没吃五月粽,破袄不敢放」,即可证诸事例。古书上亦有「五月五日午时取井沐浴一年疫气不侵」的记载,所以民间普遍相信「午时水」有解毒、消暑热、去时疫等功效;而且,可内服也可外用,甚至可以治皮肤病,更有午时水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的说法。
至于装午时水的容器以瓷、瓦或玻璃材质为佳,取回后置于阴凉处,经历数年依然清澈甘美。
午时水使用要领及功能如下:
1.平日将午时水放置于阳光照射不到的客厅或神明厅阴凉处,可永久保存。
2.大人小孩在大热天发烧、发热,取出午时水饮用,可消暑之效。
3.四肢无力状况,取午时水加酒及姜片炼煎,涂抹患处。
4.遇小孩腹泻,取午时水加少许盐巴炼煎服用,可立即止泻。
5.遇犯冲丧喜状况,取午时水加芙蓉、秣草净身即可。」
引用 http://luxleochaung.pixnet.net/blog/post/603710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