诃子。这个是一个音译,这个译的音,出自梵文当中。诃子在唐代以前就开始传入了中国。从佛教,当时根据梵文的发音,把它翻译为诃黎勒。因为它是一个植物的果实,所以用子来命名,诃是它音译的第一个音,因为它是结合到中文的命名方式,比如说我们说的桃子、李子、梨子之类的,这个果实类的都用子来称,它也是一种果实,就称为诃子。所以在这个古方当中,很多是说的诃黎勒,这个黎字,有写水果当中的梨,也有写黎明的黎,因为是一个音译,所以它不一定都有相同的字,它在汉字里面没有什么准确的意思。
诃子作为一个收涩药,这个煨用,尤其是用它的果肉的时候,煨用它的果肉的时候,它主要是一个收敛性的止泻药,它可以用于久泻久痢,这一点和乌梅大同小异,配伍这些也相同。也和乌梅一样,它的收敛性不强,甚至也有一点祛邪的作用,所以诃子对于这个泻痢,邪气未尽的,也不是绝对的禁用,有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,所以在古今,都有把诃子用于治疗湿热的痢疾或热毒痢疾的,都能够找到这方面的例子,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祛邪的作用,加上它的收敛性不强,尽管不是最佳的适应证,但是它是可以使用的一个主治,但最佳的,还是这个久泻久痢。
诃子如果生用,它主要是清肺止咳,主要用于肺热咳嗽,而且还有一定的祛痰作用,这个肺热咳嗽痰多的可以用。另外它能够利咽喉,尤其是这个声音嘶哑,用它来利咽开音,类似于前面我们学的蝉蜕,也是利咽开音的,如果不是声音嘶哑、咽喉痒痛,这个诃子,它也有清肺热、利咽喉的作用。在止血方面和乌梅大同小异,所以它可以和乌梅结合起来。这个诃子,有两点说明供大家参考,那第一个是我们的附药,有一个藏青果,过去很多人不知道藏青果是什么药,藏青果就是没有长成熟的诃子,成熟了就叫诃子,比较嫩的时候采收就叫藏青果。青果是我们中药当中的那种橄榄,橄榄就叫青果,这个诃子,从它的外形,一直到它的性味、功能、主治,在幼嫩的时候,采摘的诃子呢,和这个橄榄大同小异,因为当时主要从南亚地区或者从西藏的南部,这样子把它运到内地来,所以把它称为藏青果,它与藏区有关的,类似于青果的一种药材,但它不是青果,它是诃子的幼果,这个同学们应该知道,这是一个问题。
第二个问题,这个诃子在唐代的本草里面,就是刚从印度引进这个药物的时候,这个本草书,除了记载它的收敛性以外,把它作为一个收敛药,很多本草书都强调诃子的温中行气、开胃、补虚这些方面的功效,温中行气、开胃、补虚甚至止痛。在苏合香丸当中有诃子,现在往往不能解释,也是用诃子避免那些芳香的药辛散太过,也是从收敛来解释,其实这个苏合香丸我们前面讲过了,它最初就是拿来温中行气止痛的,那就是把诃子拿来作为好像这个方里面的木香、丁香或者白术这一类药一样地同类药,作为温中行气、开胃、止痛的药在使用,它是互相协同的作用,绝不是用它来收敛的,这样的一个应用,现在还保留在这个藏医和蒙医当中,在这个藏医学当中,诃子被称为百药之王,比甘草在中药处方里面使用的频率还要高,几乎所有的藏方,都可以选诃子,就是认为它是一个补虚的,是能够开胃的,行气温中的多方面的作用。
现在我们经常见到广告,有一个产品叫作三勒浆,三勒浆,现在是用来抗疲劳,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是中药用来补气,治疗气虚倦怠乏力或者这个胃口不开。什么叫三勒浆?就是三种被称为勒的这种水果制的一种液体制剂,其中诃子就是诃黎勒,是其中的一种,另外一个就是毗黎勒,就是现在的毛诃子,另外一个庵摩勒,就是现在的余甘子。三个药都是从印度传来的,它的译音最后都有一个勒字,所以当时就称为三勒浆,在藏方里面叫三果汤。它主要就是用来补虚的,所以如果把诃子完全认为就是个收涩药,那也是把诃子的临床应用太局限、太局限了,它除了这个以外,它应该还有多方面的功效,尤其是在唐宋时期,这个诃子的应用,是比较广泛。现在在藏医和蒙医当中,更加广泛,所以对于诃子这一类的药,都值得进一步地研究,可能还有很多潜在的我们中药里面到目前给忽略了的功效,所以这个是应该供参考,所以这个意思就是不要把诃子完全局限在收敛这个范围之内,这是关于诃子的问题。
以上转自/成都中医药大学 /张廷模教授